曼波魚已在2015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(IUCN) 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易危等級魚種。由中研院發布之《臺灣海鮮選擇指南》,更在今年將曼波魚調整為避免食用的紅燈區 。
性情溫和的曼波魚,在國外被視為海洋明星,吸引全球觀光客前來與之自在共游。跟隨黑潮洋流途經臺灣花東沿海,臺灣人也給了曼波魚一個舞台,應該是一張餐桌。
曼波魚本來是被稱為「翻車魚」,2002年花蓮漁業單位為發展觀光,舉辦「翻車魚盛宴」,以翻車魚的魚皮與腸子(俗稱龍腸)作為餐桌上的賣點,後續向民眾徵稿替翻車魚更名。將翻車魚重新包裝,以「曼波魚」華麗登場。
曼波魚更名的由來,源自於牠在海中的泳姿,如同跳著曼波舞。而以俏皮泳姿更名的曼波魚,臺灣遊客們卻都在是餐桌上認識牠。
每年4-5月曼波魚洄游盛季,漁民便開始配合政府打造的「曼波魚季」,捕撈曼波魚為遊客端上桌祭五臟廟。
諷刺的是,在這樣大量捕撈曼波魚的漁業政策下,漁業署的漁業年報裡面,卻看不到翻車魚的相關捕撈數據,顯示漁業署未能對曼波魚進行妥善的漁業管理。過去那幾年的曼波魚季,讓曼波魚陷入危機,遂於2006年停辦,但對海洋環境造成的傷害,恐難以快速恢復。
接著看看國外的案例,印尼峇里島也有大量的曼波魚,但當地人不將曼波魚當成食材,而是將個性溫和的曼波魚打造成觀光吉祥物,每年7-8月,眾多潛水客爭相前來與曼波魚互動,為當地帶來豐富的觀光財。
若能在生態保育與觀光發展中取得平衡,亦能創造經濟效益。當我們面對大海資源耗竭的事實,應停止過量捕撈,讓曼波魚在牠的主場舞台「海洋」裡持續發揮明星魅力。
保育臺灣海洋生態, 邀你和我們一起努力,朝著擴大臺灣海洋保護區、通過海保法的目標前進:https://act.gp/3zZWgoe
#臺灣海洋保護區 #行動代號30X30